黃教圣地塔爾寺
?????????????????????????????????????????? 周重林 胡皓明?
寺院與城鎮(zhèn)發(fā)展的關系,丹噶爾與東科爾寺是一例,而魯沙爾鎮(zhèn)與塔爾寺也是一例。其實在青海,這種基于寺院為核心的發(fā)展模式有不少,隆務鎮(zhèn)與隆務鎮(zhèn)寺、結古鎮(zhèn)與結古寺……從寺到商,因商而聚邑成城鎮(zhèn)。
我們要去的塔爾寺,距離西寧不過25公里,是許多游客抵達西寧后造訪的第一站。
說來慚愧,我第一次體驗塔爾寺,是在一款叫《墨香》的韓國網絡游戲里。這里不僅充斥著難纏的怪物,還有諸多殺氣騰騰的人,一不留神,幾個小時累積的經驗就會掉得一無所剩,于是升級、復仇成為2004年夜晚所有故事的核心。熬夜、宵夜,加上長期不運動,我2個月內從57公斤飆升到80公斤,成為別人口中“多看一眼就覺得堵”的胖子。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除去這些累贅,我居然花掉1年的時間,那些用來減肥的普洱茶熟茶,重量遠遠超過了我的體重,而想當年,怪物身上掉落的,除了裝備,就有不值錢的茶葉。
游戲外的塔爾寺,有諸多耐人尋味之處。最初這里有的不過是一堆石頭碼出來的小佛塔,但其后經過200多年的發(fā)展,成為一個占地600余畝的青海第一大寺院。當?shù)厝苏f,這是信仰創(chuàng)造的奇跡。
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青年時代離開青海赴藏研習佛法,一去經年,年邁的母親香薩阿切思兒心切,剪下自己的一束白發(fā)托人帶到西藏,希望兒子能回家一晤。宗喀巴同樣思念在家的親人,然佛業(yè)未成,只好同樣捎給家人一份身上之物。他捎回家的是什么呢?是用自己鼻血繪制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他在信中寫道:“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span>1379年,其母與眾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簡單的蓮聚塔,這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由于先有塔,后有寺,這里的人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
一路都有磕著長頭,到塔爾寺朝拜的人,其他信眾就更多。寺院周邊賣特色產品的人也不少,幾乎每三步就會有人上來推銷商品。為我們做講解員的,是在鎮(zhèn)上當過兵的西安小伙,水準不在專業(yè)導游之下。“平日常聽到塔爾寺的故事,自己也買了一些介紹塔爾寺的專業(yè)書籍,這些年為朋友們省下了不少導游費?!痹谶@個小鎮(zhèn)上,幾乎人人都是導游,連小孩子都能說出個一二三。
塔爾寺可看點很多,2009年,我們花了一整天來游覽塔爾寺,學會在幽暗的僧房里,怎么找角度欣賞酥油花,也去學著去適應那些夾雜著牛羊肉的膻膻味道的酥油空氣。但這次,我們要探訪卻是不對公眾開放的大茶房??词氐睦锒啻尉芙^了我們的請求,眼看著計劃又一次要泡湯時候,王云浩發(fā)出一聲驚呼,我們順著他的指引看去,那人不正是我們昨天在青海湖邊拜見的扎巴活佛么?大家一陣雀躍,跑過去問寒問暖。最后在活佛的協(xié)調下,我們得以進入大茶房。
門口的告示牌說,大茶房藏語俗稱“嘉康飲莫”,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筑面具為448平方米,全寺僧人舉行誦經、法會等集體佛事活動時,煮“芒加”(齋茶)、“頭巴”(齋飯)的地方。
倘若不是事先在青海民族大學博物館看到過大銅鍋實物,忽然第一眼看到這么個龐然大物,一定不會想到其飲食的用途,只會被其超容量的體積震驚。最大的三口大銅鍋擺放在茶房的正中間,官方提供的數(shù)據(jù)是最大的直徑2.6米,深1.3米,鍋身上刻有“八寶”花紋圖案。
1897年,為了解決寺院僧人增多的吃飯問題,塔爾寺請魯沙爾鎮(zhèn)名匠王守禮來鍛造一口特大銅鍋,王守禮琢磨工藝,經歷失敗,最終花了6個月時間,才完成了這一藝術品。而之前的相對小的銅鍋,是從四川松潘長途運來的。
中間三大鍋左右兩邊還有相對小的四口銅鍋,其中最小的一口鍋口徑1.65米,深0.9米??倲?shù)有7口之多,不知何故,所有的介紹上都只說是5口。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圣地,與事茶有關的物件尚有許多。茶房最右邊的銅鍋上堆碼著上百塊茶磚,大部分是新茶。茶架上則倒掛著幾十把木質多穆壺,多穆壺本是藏族民間使用之物,但進入清廷皇宮后化身為“金茶桶”、“銀茶桶”,成為皇帝嫁女、贈送蒙古貴族、寺院高僧的重要禮品,折射出滿、藏、蒙在藏傳佛教影響下的變化。20個左右的木質盛茶桶被塑料紙掩蓋著,稍不留心就會錯過觀看。
茶房里燒火材料是煤炭,在外廚房的鐵皮桶上,紅油漆刷著“E”字,唐教授說,這是藏語里“茶”的意思,發(fā)音為“jia”,對應漢語里對茶的另一種古老稱呼“槚”。據(jù)我們的朋友楊海潮考證,這個“槚”應該是來自滇川藏交匯地的某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因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產地,故在西南學界,也存在“china”是指茶的說法。1940年代,史學家任乃強提出過china一詞也有可能來源于西方人對“茶”的音譯的觀點。茶馬古道六君子、藏學家王曉松從茶馬古道上民族語言的比較角度進一步說,藏語稱呼茶為“jia”,招呼人喝茶叫“甲統(tǒng)”,至今把漢族叫“甲米”——產茶或販茶的人,把產茶地方稱為“甲拉”,這個發(fā)音,與“china”很接近。?
茶傳播出來的象征意義一直是中國最熱門的話題,三人行,必有飲茶者,也必有與茶相關的話題,何況我們一行四人,都從事茶有關的職業(yè)?
塔爾寺的大銅鍋同時熬茶,能夠供應1000多人飲用,趕上大法會熬茶布施,茶葉的消耗量驚人。塔爾寺僧人鼎盛時期有3600人,每日的茶葉銷量也大得驚人。明代青海湖邊四世達賴喇嘛主持的一次布施會上,參與者多達10萬人之眾,一次就消耗了60萬包茶。
乾隆六年六月,準噶爾人一行抵達丹噶爾后,就來到塔爾寺熬茶布施?!栋静铏n》上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次熬茶布施:
獻佛傘1把、園幡4個、長幡2個;寺院喇嘛念經1日,為燃燈添油,獻布彥銀100兩。給4名住持喇嘛贊珠克堪布等布彥銀12兩、物品1包。給念經喇嘛等,人各布彥銀1兩,供給銀814兩;獻給念經噶布楚蘭占巴等哈達400方, 給侍奉贊珠克堪布等之喇嘛、辦理寺務之尼爾巴等,個人布彥銀1兩,共給銀92兩;熬茶所用酥油、炒面、青稞、柴薪等物,給布彥銀30兩。
奉贊珠克堪布回送準噶爾人西洋鍛1匹,西洋縑稠1匹,蒙古書信1封。 書信大意是,信仰黃教,可以減災消難,延年益壽,基業(yè)發(fā)達之類。從送出的西洋匹來看,塔爾寺當時已經置身于世界貿易體系中。
1774年,英屬印度派來調查青海商業(yè)的間諜博爾格說,從中原輸入到青海最大宗的物品是茶葉與絲綢。10年,又一個商業(yè)間諜忒涅再到青海的時候,這里居然有了孟加拉的水獺皮。
乾隆八年,準噶人第二次到塔爾寺熬茶布施,來自《熬茶檔》上的記錄顯示:
念經1日,獻出哈達1068方,供佛燃燈布彥銀1兩7錢。沙狐皮7張,狼皮1張,給寺院為首喇嘛3人布彥銀14兩,念經喇嘛等人各布彥銀1兩,共貢獻出布彥銀1050兩。給年邁因病未到的喇嘛布彥銀30兩,所用柴薪、牛奶、雪水物品布彥銀13兩9錢,瞻拜塔爾寺所存達賴衣物出布彥銀80兩。
有上千人參與了這場熬茶布施,當時的茶價是每包1兩2錢5分。不過,準噶人用所事佛之茶,兩次都是當?shù)卣峁?/span>
第一次熬茶準噶人沒有去成西藏,第二次完成使命,開銷也極大,除了進獻的物品外,真金白銀花掉不少。黃金436兩,白銀166707.9兩。而清廷為此前后投入了上萬的人力,花費的銀子不少于70萬兩。
像塔爾寺這樣的熬茶大銅鍋,西藏寺院存有不少。五臺山也有,估計也與這里黃教寺院多有關。遼寧阜新瑞應寺莽貞銅鍋的最大的一口大銅鍋直徑有4米,一次可煮米1000多公斤,一頓燒火所用的秸稈要1200多捆才夠。鍋在日常用途中,更多解決是寺院內部僧眾的伙食問題。但大鍋卻不然,只要是為了向民眾布施。藏傳佛教里的大型法會更是需要大鍋來熬茶布施。1939年,德國黨衛(wèi)軍考察團進入西藏班禪領地扎什倫布寺,剛好剛年藏歷新年,他們拍下了許多熬茶布施的場面,一口大鍋,供應數(shù)百人的飲用。
青海與西藏,在清代都不產銅,這些銅都需要外調。乾隆年間,西藏境內的銅居然用光了,就連香格里拉的一萬三千斤銅也都運去做熬茶的大銅鍋了,但還是不夠。只有向清廷索要銅鍋支持,1750年,乾隆下詔要軍機妥善辦理,從云南運銅入藏。
寺院的茶葉來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1、僧人家庭供應;2、用供奉購買;3、化緣;4、施主布施,然后寺院以集體統(tǒng)一供應的方式得來的。施主一般是以錢給寺院布施,然后由寺院代為購買茶葉,熬茶后再分給僧侶們飲用。也有一些施主是直接給寺院布施茶葉的;5、政府供給,這也是大頭。
云南中甸松贊林寺和青海玉樹的結古寺都擁有馬幫,喇嘛親自參與經營,非常富有。第二次熬茶布施中,蒙古派來的喇嘛因為與清廷官員熬茶使領隊玉保就貨物問題討價還價,遭到后者的白眼與諷刺,玉保問喇嘛:“經書中,可曾見到喇嘛經商談價的?你們賣東西,不怕被當?shù)厣堂駩u笑?”
然而玉保錯了,他太拘泥于經書所見,而忽略了眼前的一片繁華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季羨林考證過商業(yè)與佛教傳播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在海量的史料中勾稽出寺院與商業(yè)之關系。
?
塔爾寺所稱的“噶爾哇”,其實就是活佛的私人公館,擁有眾多跟班與信民,這是造成塔爾寺內建筑群密集的主要原因。而遠方到來的信徒,臨寺?lián)窬?,帶來了旅館業(yè)的發(fā)達,而寺院和信民的人流也讓日用品與事佛用品的商貿發(fā)展起來。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持續(xù)至今的大型廟會,像酥油花節(jié),觀經大法會,參與者多大數(shù)萬乃至十幾萬。
湟中縣2013年2月26日發(fā)布的旅游數(shù)據(jù)顯示,僅僅在2013年元宵節(jié)舉辦的塔爾寺酥油花展的當天,塔爾寺及其周邊區(qū)域就云集了20萬人。歷史上,來塔爾寺參加廟會的,也有多次到達十數(shù)萬人的規(guī)模。
1964年的一份青海民族調查報告說,清以后蒙古、藏族、土族來塔爾寺朝拜者增多,逐步發(fā)展成一個民族集鎮(zhèn)。在民國后就成為畜產品和民族宗教用品的集散地。善于經營的回族、漢族、藏族通過販賣商品,家里過得很殷實。塔爾寺的喇嘛也自己經營。
1985年出版的《青海土族社會歷史調查》中顯示,許多在塔爾寺做喇嘛的當?shù)厝?,非常善于經商,他們湊錢自己做生意或幫助活佛做生意,甚至遠走北京和五臺山,獲利頗豐?!叭ɡ锷平浬蹋邱Y名青海的”。1949年前,塔爾寺周邊有商戶140戶。
到塔爾寺來的信民,都會自己隨身攜帶茶葉,寺院免費為他們提供開水。門口有酸奶和燒土豆賣,如果能躲過那些一路推銷紀念品的小販,坐在這里吃土豆、喝酸奶,看游人如織,也別有滋味。
?
?
日月山下的哈拉庫圖爾城
?沒有城墻,沒有碉堡,只有凜冽的風,獵獵作響,讓人只想閉眼吸氣。站在哈拉庫圖爾城背后的土墻上,舉目盡是冰雪,枯草中,有野雞飛舞,臥冰的小羊像極了黑白熊貓,憨態(tài)盡撒。平頂屋上,有人影晃動。這里適合清唱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但來自昌耀詩歌的《哈拉庫圖》卻說,“沒有一個世人能向我講述哈拉庫圖城堡”。
唐教授一直提醒我們要注意,不要從土墻上掉下去。日月山,就在對面。 日月山與青海湖,是漢語中“海誓山盟”最有力的總結詞,這里發(fā)生的帝國往事,都成為最好的注解。
唐帝國時期,一場婚姻,一個茶馬互市,讓這里結束了漢藏對峙。宋代南茶北,西北茶馬司設立,因茶而改變的生活日益凸顯。元代八思巴與忽必烈在這一區(qū)域結盟,為蒙藏兩大民族交往鋪好通衢大道,明代俺答汗與達賴在山海之間追思各自先人,青海人宗喀巴創(chuàng)建的黃教通過蒙、藏兩大領袖的推廣,締造了影響至今的格局。大清經過康、雍、乾三代勵精圖治,滿、藏、蒙各自龐大的疆域第一次完整地統(tǒng)轄在中央帝國的版圖下。
??? 這些故事,不僅湟源學者任玉貴熟稔于胸,就連當?shù)氐睦习傩?,也了如指掌?/span>2009年,我們第一次來到日月山下的哈拉庫圖城,震驚于這里的古風。一戶牧民的門楣上,紅字黑字寫著“之子于歸”四字新字,于是便嚷著要進去討碗喜茶喝,這四個來自“詩經”時代的句子,如今在中原大地早已絕跡,大部分人不知其意思為何?!爸性ФY,求諸四野”,從西北到西南,都有著共性。我們常常會在大理巍山、劍川一帶鄉(xiāng)村尋找到久違的古風,他們把家庭的喜怒哀樂都寫在了門口的一幅幅自撰的對聯(lián)上。
牧民家里的茶,都是湖南的磚茶,于我們而言不見得有多好,它們粗糙得看可見茶梗和樹枝,但于他們來說,卻是每日的生活必需品。端到桌上的茶碗,也是缺了口鋦過青花瓷碗,聞得見修補后的手溫,喝下加過鹽巴的磚茶,一身暖意,融化了深藏在發(fā)底的冰屑,溫暖著身心。
在胡木匠家,唐教授問我們,“你們猜猜他們家的茶放在哪里?”我們回答廚房、客廳都不對,“難道像寺院一樣,有專門的茶房不成?”教授和木匠都哈哈大笑,連連搖頭。在木匠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主人的臥室,茶磚整齊有序地堆放在床頭柜里。一家之主的臥室,既是休息之所,亦是一家財富與傳家寶的收藏地。茶之精貴,毋需多言。
唐教授是青海茶文化專家,他去過許多游牧家做調查,總結下來就是,磚茶現(xiàn)在雖然易得,但其作為“禮”象征性一直在延續(xù),一個家庭,擁有茶磚數(shù)量的多少,既是家庭財富多寡的考量,亦是家庭地位的考量。茶越多,說明其家庭越富裕,地位也顯赫。茶在儲藏的同時,也在流通,你送多少與被送多少,都取決于你是何等人家。
除了茶,木匠還向我們“討教”書法字畫,他從屋里搬出一堆字畫,說是從省里文聯(lián)大家求來的。我們連稱對這個領域沒有任何專長。木匠失望道,“研究茶難道不用研究這些嗎?”我們一身冷汗馬上淌下來,“琴棋書畫詩酒茶”,在酒事上我們已經落敗了,現(xiàn)在連丟其他五項,只剩下茶事可說。
這里茶,也保留著古風。陸羽時代的茶,是要加鹽巴的,并非清飲。今天牧民的茶,除了有鹽巴,還有動物奶、酥油、草果、姜片、花椒、面食、油炸等等,這是個人與家庭口感決定,也受時令的影響。比如加辣椒,就是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可以幫助驅寒。加鹽巴卻是常態(tài)化,尤其待客的時候,當?shù)刂V語說,“人沒錢鬼一般,茶沒鹽水一般,肉沒蒜味一半?!?/span>
? “青?;▋骸背溃骸扒宀璋境膳Q耍枞~熬成紙了,渾身的白肉想干了,只剩下一口氣”,“清茶熬成牛血了,奶茶(哈)滾成醋了;雙手端碗不接了,哪阿扎得罪你了?”這里把飲茶叫熬茶,熬發(fā)音為“孬”。
以茶入情,本是中原傳統(tǒng),“茶禮”這兩個詞,在古代中國只有一個指向——婚約,據(jù)說由茶性不可移和種茶必下籽引出的“茶禮”,暗喻男女婚約的忠貞不渝以及婚后的多子多福。不過,明代這個禮數(shù)就丟了,茶人許次紓當時就感慨,“中原失禮”。失去的茶禮,在內蒙、甘肅、青海、新疆、西藏、云南等邊疆之地得以保留。茶的滲透是無聲的,悄然之間,一碗茶就改變了人與人之關系。
這里的人喜歡喝陳茶,他們認為新茶不好喝??季窟@一消費習慣,可以追溯到西北地區(qū)茶葉運輸和儲藏方式,南茶北上后,為了方便運輸,都被加工成“磚”樣,到了西北后,大批量的茶進入政府的茶馬司倉庫和寺院的大茶房。明、清茶馬司約五年清理、拋售一次陳茶,價格便宜,許多百姓大量購茶都是這個時期,寺院的熬茶布施時間也被限定在特別的日子,故老百姓消費陳茶是被迫形成的習慣。今天普通百姓長期飲用的茶,都來自湖南益陽。茯磚茶在青海流行,大約歸結于晚清湖南人左宗棠在西北推廣的“茶柜”制度。
茯茶的“ 茯”字,據(jù)說最初寫作“附”,意思就是非“正”品,次等貨。茯磚茶選料多用質地很老的茶葉,加上茶梗與枝葉拼配。陳化后,性溫,有著獨特的營養(yǎng)價值,更有助于幫助消化去膩。有些時候,茶傳播也有尷尬的時候,今天中原大地流行喝陳茶的時候,這個地方卻開始喝新茶。喝也喝出問題來,磚茶不適合品新,因為老枝葉含氟高的緣故,許多牧民甚至氟中毒,國家正在著手解決這一問題。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需要消費者回到自己的傳統(tǒng),把茶葉的儲藏習慣繼續(xù)保留。
這樣的茶葉邊疆文化,也許是明代大學者解縉最樂意見到的。他曾說,中原最好的東西就是茶,而番人最好的就是馬。他贊同明廷茶馬互市的國策:茶之于夷人,如同中國之酒醴,因為茶馬貿易,許多夷人也開始學習中國的知識,對中國也有了向慕之心,那么茶的作用就很顯然,茶有著“夷夏之交,義利之辨,寅賓尚忠信而篤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span>
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還有其他。茶作為媒介,體現(xiàn)了觀念的變化。如今,隨著茶的傳播,各族人民有了更深入往來,通過貿易、文化、旅游等等。
陳渠珍從西藏抵達湟源區(qū)域時,也為這里的古風所震驚:“余皆漢番雜處。風俗婦女尚餞足,裙下蓮步不及三寸,服飾既古,文化尤卑,鄰居為私塾,當見一生久讀不能成誦,塾師罰之跪,以草圈罩頭上,頻加籌石,令其跪誦。余見駭然?!?/span>
?
(摘自《海峽茶道》,2013年5期)
?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茶葉湯色常用的品茶術語05-05
· 由法國葡萄酒想到云南普洱茶01-22
· 話說茶膳01-25
· 古代茶圖(之一)05-19
· 齊白石《煮茶圖》02-12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m.lnlijun.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