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評茶的這套與你們做茶道的不一樣,我們評茶需要認真喝茶,講究科學的。
你們懂不懂茶葉都無所謂啦,只要穿上茶服打扮成仙女樣,優(yōu)優(yōu)雅雅表演些泡茶手勢就可以了。
反正你們喝茶也不注重茶湯質(zhì)感,再多的品質(zhì)標準對你們都起不了作用。
聽說你們喝茶注重的是飲茶者喜不喜歡那口感而不必理會茶的特性?
以及有沒有按照飲茶者的心情去沖泡茶湯,賓主盡歡才最重要是吧?
反正你們喝茶比較隨意,技術含金量較低的是吧?!?/p>
一位茶道老師就表示意見說:
“評茶工作雖是技術活,不過往往按本宣科背書般將術語背出來,這無法滿足千變?nèi)f化的制茶法,形形色色茶葉風格那么多,術語顯得不夠用。
再來,喝茶人過于依賴術語,有時就會變得機械化導致麻木,感官的敏感度會退步的。
評茶者一般被認為懂得很多茶葉知識,但有些人茶湯一入口,第一個就是挑毛病,這未免顯得太粗魯。
茶道里舉行的正式茶會,泡茶喝茶過程稱為賞茶,即將茶湯視為一個藝術作品細細地欣賞它的色香味。
“賞”的做法相比“評”的做法顯得較精致,賞茶里面帶著“評”,評茶里面缺乏了“賞”?!?/p>
沒錯,現(xiàn)今的確流行將泡茶當作表演或修行的手段。
他們在泡茶過程并不重視茶葉本質(zhì),茶湯好壞也不上心,泡茶過程中甚至是不喝茶或沒茶喝的,只是把一個泡茶場面做得好看而已;
有一位說他泡茶只需要用一片葉子就可以泡給很多人喝,另一位說他泡茶可以不用茶葉就光看他的手勢。
把茶葉面目虛無化,難免引起其他人誤解搞茶道的人不懂茶葉。
茶道即通過“茶”包括:植茶、制茶、泡茶、賞茶、評茶、奉茶等過程。
我們身體力行去實踐把茶做好把茶喝好這件事,在不斷練習與探索過程中我們也許體悟了一些什么心得,它在日后會成為我們?nèi)松兄匾膽B(tài)度。
故此無論處在茶界哪個領域進行工作如評茶啊賞茶啊,都是必須實實在在地品茶識茶的啊。
比如:做得好的茶,是不同味道(包括香氣)的要求。
一些六安瓜片茶帶有煙熏味,是屬于這類茶的一種工藝味道。
因為烘青時的拉火,它是用明火來拉,偶有茶碎末掉進炭火便起了煙,故茶葉微帶煙味,它的滋味雖欠純但不屬于做壞了的劣質(zhì)。
假設論茶葉品質(zhì)的及格分數(shù)是75分,那么即使我們不喜歡這煙味,也要給此茶打75分或以上的,最好的瓜片可做出蘭花香,到時就得打95分或以上。
但我們不以此表現(xiàn)作為唯一的味道追求,有些煙味會成為一個茶叫好又叫座的特有香味風格,沒它還真不行,那是正山小種。
把揉捻后的茶坯散攤竹篩,放進青樓的底層吊架,這時在室外灶膛將松柴燃燒,讓熱氣導入青樓,使茶坯在干燥過程持續(xù)地吸附松脂香味,泡飲時有股濃醇煙味穿透在茶湯,這得打滿分的。
欠濃醇煙味的分數(shù)稍低,沒煙味的正山小種算是不正宗,品質(zhì)不正常,打分的話就要給75分以下。
另一廂,要是白雞冠茶出現(xiàn)煙味即是工藝不到位的劣質(zhì)產(chǎn)品了。
這是喝茶都必須鍛煉起來的功夫,重要的不是打評分,不是哪個領域的工作人員比較厲害,重要的是知道細節(jié)說出有根有據(jù)的賞茶心得或評語。
茶要亂喝,交替的喝;習慣性的喝茶容易產(chǎn)生誤差與偏見。
什么茶都要喝,什么茶都能喝,什么茶都換著喝,味覺嗅覺所累積的感動才能與腦袋瓜內(nèi)的味道記憶系統(tǒng)接軌并加深精準度,欣賞茶葉的品味才逐漸更精致開明。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